2024-07-18 阅读量:1016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据统计,我国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患者数比男性多,约7000万,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每3位里面就有1位。为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10月20日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这个骨折能预防吗?是骨质疏松引起的吗?真的骨质疏松骨折了,又该咋办?别着急,这就告诉你到底该咋办?
首先我们得先认识下,骨质疏松这东西。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骨科的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它的特点是骨量减少和骨质变薄,导致我们的骨头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骼缺乏弹性和韧性,更加容易出现骨折,多数患者在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腰背部疼痛、全身骨痛的症状,常在夜间、长时间行走以及负重活动后加重。病情严重者还会导致脊柱变形,造成身高变矮、驼背,由于骨骼内部结构变得很脆弱,骨头的质量和力量都有所削弱,很容易就会导致人体出现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病因将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原发性骨质疏松,病因不明,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绝经后骨质疏松(1型):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
2.老年性骨质疏松(2型):一般指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3.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确
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疾病、药物、器官移植等原因所致,临床上以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肾脏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药物所致者多见。
影响骨质疏松症的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是指影响骨骼健康,造成骨强度下降的相关因素,通常可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两大类。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增大、女性绝经以及脆性骨折家族史等。而可控因素是指体力活动少、营养不均衡、阳光照射不足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部分药物副作用。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以下人群
高龄老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体内骨质的钙元素会逐渐流失,尤其是年龄大于65岁的高龄老人,会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问题。
绝经后女性。主要是由于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减弱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造成破骨细胞数量增加、凋亡减少,骨吸收功能增强。
营养失衡者。对于蛋白质、维生素D以及钙元素摄入不平衡的人,也很容易患有骨质疏松症。
活动量少者。运动过少会导致钙沉积减少、骨密度降低,比如长期卧床者,其骨骼会变得更加脆弱。
长期饮酒者。饮酒也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过量饮酒会导致人体内骨骼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
骨质疏松认知8大误区
误区1:骨质疏松就是缺钙,补钙就行了
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比如吸烟、过度饮酒、过度饮咖啡、碳酸饮料,饮食结构不合理,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应用激素等药物,还有女性≥50岁和男性≥60岁时的体内激素改变。
注意一下:单纯补钙并不足以预防骨质疏松。
误区2:没有暴力外伤史,就不会发生骨折
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日常生活中咳嗽、打喷嚏、用力提重物或抱小孩、甚至用力呼吸等等都会导致骨折。
误区3:有骨质疏松,无需做骨密度检测
骨密度测定不仅是诊断骨质疏松金标准,也是随访病情变化和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的最重要方法,建议高危人群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
建议:尽可能选择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
误区4:骨质疏松是自然衰老结果,无需治疗
骨质疏松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这些疾病的发生均与自然衰老有关,都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即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补钙和配合治疗,减轻病人的疼痛,预防骨折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寿命。
误区5:血钙正常=不缺钙,不会患骨质疏松
血钙正常不等于骨骼中的钙正常,机体缺钙时,骨骼的钙储备库中的钙会释放到血液中,以使血钙维持于正常范围内,此时骨中的钙流失。
强调一下:原发性骨质疏松即使发生严重的骨折,其血钙水平仍然是正常的,因此补钙不能简单地只根据血钙水平而定。
误区6:喝骨头汤可以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经检测证明,如果要补充人体每天所需要的钙,需要每天喝500碗骨头汤,多喝骨头汤可能会引起血脂和血尿酸升高。
误区7:骨质疏松症,在家静养可以预防骨折
防治骨质疏松,适量的户外阳光下运动非常重要,可以增强维生素D的合成和吸收,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增强骨密度,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如果长期卧床和静坐,会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导致恶性循环。
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中老年人,建议在坚持正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周至少维持3~4次的运动,每次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量。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打太极拳、健身操等比较缓和的运动方式。
误区8:检查发现“肾结石”,说明补钙太多了
当然过多补钙或应用活性维生素D也可导致肾结石。但是导致肾结石的原因很多,如尿路梗阻、尿液过度碱化或尿中草酸过多等。如果骨骼中钙流失过快过多,而导致尿钙排出过多,也会引起肾结石。
注意一下:在骨质疏松治疗中,补钙应适当,及时监测血钙、尿钙、尿钠与尿pH值,及时调整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
保持骨骼强壮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防治骨质疏松症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营养,均衡膳食。饮食调整是一个漫长过程,可多吃一些富含钙元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通过补充营养的方式提高人体骨骼代谢,避免由于长期营养不均衡导致身体缺乏各种营养元素,进而出现骨质疏松症。
保持充足的日照。平时可在户外多活动一下,适当多晒太阳,以促进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但是要注意防止强烈阳光照射,以免灼伤皮肤。
规律运动。很多患者由于担心会骨折而害怕运动,这其实是一大误解,运动不足容易导致肌肉萎缩,骨量流失,保持适当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利于维持骨强度与骨密度正常,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药物治疗。当患者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后,单靠日常生活中的食补和锻炼是不够的,还需服用药物治疗,可选择服用一些钙剂、维生素D补充剂,提升体内钙元素含量,促进钙吸收。此外,还可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能随意乱吃药。
预防跌倒。由于跌倒往往是造成骨折的最常见危险因素,所以中老年高危人群和家属应提高防护意识,避免走楼梯,家庭走道保持通畅,卫生间安装夜灯、安全扶手、铺防滑垫;必要时使用拐杖或助行器。
积极治疗原发病。伴有影响骨代谢的内科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或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甲强龙等)的患者,需督促其定期至医院检测骨密度,必要时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
心理健康评估。骨质疏松症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常被忽略,主要包括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恐惧、自信心丧失等心理异常。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也会造成社交障碍等心理负担。应重视和关注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并视情况干预,使患者正确认识骨质疏松症,帮助其消除心理负担。
骨质疏松离我们如此近,却又最容易被我们忽视。要正确认识该疾病,了解相关知识,使骨质疏松症能够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及早治疗。关注自己的骨健康,强健骨骼,战胜骨质疏松这个“隐形的健康杀手”。
2024.08.21
2024.07.24
2024.07.22
2024.07.19
2024.07.19
2024.07.17
2024.07.16
2024.07.16
2024.07.15
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