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阅读量:1230
什么是慢阻肺?
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我国成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全球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发病率已高达9%~10%,中国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也高达8.6%。目前慢阻肺是全球第三大主要死亡原因。
这个数字可能听起来,大家没有什么感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100名40岁以上的成年人,现在就有8.6名患有慢阻肺。70岁以上男性慢阻肺比例更高,每2人中就有1人是慢阻肺。
根据这个情况,我国慢阻肺患者总人数已经逼近1亿,大约占全球的40%,人群规模上,已经和高血压、糖尿病并驾齐驱的常见慢性疾病。
慢阻肺的主要发病原因是什么?
慢阻肺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吸烟、空气污染、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幼年呼吸道疾病史、遗传或先天发育异常等。
据WHO估计,高达50%的吸烟者将会发展为慢阻肺。高收入国家中,73%的慢阻肺死亡和吸烟有关,而低收入国家约40%慢阻肺死亡是由吸烟导致。
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也是导致慢阻肺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雾霾的侵袭,还要关注家庭、工作环境中的情况,例如烧饭时的油烟、烟雾以及工作环境中的粉尘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烧饭时的空气污染是许多女性患上慢阻肺的原因。我国广东地区就有这么一项调查,那里的农村妇女只有0.4%是吸烟者,但慢阻肺患病率却为9%,最后发现是因为厨房烧柴的烟雾导致发病的。
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慢阻肺的典型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和平时感冒不同的是,慢阻肺的咳嗽属于慢性咳嗽,持续时间在8周或2个月以上,一般清晨起来时最为严重。病情严重时,会早晚甚至整日都有咳嗽,但夜间咳嗽不显著。
➢和咳嗽一样,慢阻肺的咳痰症状也是早上最为剧烈。一般为少量白色的黏痰或泡沫样痰。如果伴有急性加重或者感染等情况时,有黄脓痰,且痰量增多 。
➢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主要体现为呼气费力、呼气的时间增加。一般在活动、运动后出现,随着病情加重,坐着休息时也会出现 。
出现以上慢阻肺典型症状时,需要高度警惕慢阻肺,尤其是同时出现多个症状。
阻肺的疾病特点是什么?
从名称上看,慢阻肺有两大特点:
➢一是慢性,表明这种疾病会长期存在、并且不断进展。这是由于慢阻肺的气道存在长期持续的慢性炎症。
➢二是阻塞,是指气道堵塞,呼吸不通畅,使空气没有办法自如进出肺部。这也是慢性炎症对气道不断刺激,导致气道壁不断增厚的结果。
根据这两大特征,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慢阻肺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慢阻肺的危害有哪些?
慢阻肺是一种危险的致死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根据科学预测,这一危害直至2040年仍将持续上升。
在我国,2017年因慢阻肺死亡人数就已经高达96万,这相当于肺癌、胃癌总和。平均每分钟就有约2.5人死于慢阻肺。
当慢阻肺炎症扩散到全身,可引发多种并发症。慢阻肺患者可因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时可出现呼吸衰竭,当病情加重时,可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甚至可导致猝死。
慢阻肺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每人每年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1774元。其中,住院费用7120元、自我购药费用424元、门诊费用4200元。
为什么慢阻肺容易被忽视?
忽视的危害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调查显示66%的慢阻肺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所有慢阻肺患者中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症状的比例仅有33.7%,有66%慢阻肺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轻度慢阻肺中,存在一种或以上症状的患者比例是26.1%。而在重度和极重度慢阻肺中,这一比例高达64.1%和83.1%。
慢阻肺早期症状轻,易被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钟南山院士在201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上谈到:“慢阻肺早期没有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症状,当患者出现气促等症状时,往往肺功能已经损失50%以上,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有70%的患者都属于这种情形”。
➢肺功能损失50%以上:上楼梯觉得气喘,或活动后感觉力不从心出现。
慢阻肺常见治疗手段有哪些?
治疗关键是什么?
慢阻肺治疗不仅要控制喘息、胸闷、气急等症状,关键是长期管理气道的慢性炎症。
慢阻肺的主要治疗手段,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和症状:糖皮质激素对抗慢阻肺发病机制—气道炎症,支气管扩张剂扩张支气管改善慢阻肺主要症状—气流受限。
➢非药物治疗包括:肺康复计划、接种疫苗、均衡营养与饮食、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严格戒烟、氧疗、定期随访等。
目前慢阻肺的常见治疗药物有哪些?
慢阻肺的常见治疗药物包括:
➢糖皮质激素:通过控制气道炎症,改善支气管肿胀状态,从而改善疾病。
➢支气管扩张剂:通过直接扩张支气管,使气道从狭窄的状态变为通畅的状态,改善呼吸症状。
➢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的联合制剂,既可强效抗击炎症因子又能扩张支气管,达到炎症控制、支气管畅通的目标。
为什么慢阻肺需要长期规范治疗?
国际慢阻肺权威指南强调:慢阻肺就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为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
➢高血压需要长期降压治疗,其目的是降低高血压的心、脑、肾以及血管并发症等。而糖尿病主要是通过降糖治疗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急、慢性并发症 。
➢慢阻肺也是一种慢性病,一方面通过坚持长期规律治疗来减少各种慢阻肺症状,一方面持续抗炎以避免炎症对身体造成的长远影响 。
长期的规范治疗有助于: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
除了坚持服药,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非药物治疗也是慢阻肺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戒烟、家庭氧疗、呼吸功能锻炼、疫苗接种以及均衡营养等。
➢戒烟是慢阻肺防治的重要环节:相比不吸烟人群,吸烟≥10年将导致慢阻肺患病率显著增高。
➢对于有缺氧症状的慢阻肺患者,除了用药治疗,还可以用家庭制氧机进行吸氧来缓解呼吸困难。
➢冬季来临之前注射流感疫苗或/和肺炎球菌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
➢坚持全身性运动和呼吸锻炼,提高肺功能,恢复呼吸肌力量。
×
慢阻肺的主要症状就是咳痰喘,不会致死,忍一忍就过去了。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慢阻肺早期没有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症状。而等到出现气促等症状时,往往肺功能已经损失50%以上,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临床上有70%的患者都属于这种情形 。
特别对于老年人,作为慢阻肺高发人群,我国70岁以上男性中每2人就有1人是慢阻肺。而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常见症状,是病情比较严重的信号。
扛扛不仅会使病情继续进展,还会延误治疗时机。
×
慢阻肺严重了再住院治疗,还可以报销,不用天天吃药。
急性加重不但意味着要遭受痛苦,还会使肺功能加速下降、病情进展以及增加死亡率等 。
➢一项加拿大队列研究表明,首次因急性加重住院的慢阻肺患者,3.6年内死亡率达50%,7.7年内死亡率达75%。住院越多,死亡率越高 。
➢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很痛苦,且医院交叉感染概率高。
➢既往1年内频繁出现急性加重的患者,第二年再次发生急性加重的比例高达80% 。另外,急性加重也意味着很高的经济负担。北京市之前对4家三级、二级医院439位慢阻肺患者随访发现,平均每次急性加重住院费用高达11598元。
×
注射治疗比吸入药物治疗方便,见效快!
由于慢阻肺的病变主要在于肺部,因此推荐吸入药物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和静脉注射、口服相比,吸入药物经呼吸道直达肺部、起效时间更快并且疗效更佳。同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少,因而不良反应小 。另外,吸入药物携带和使用方便,可以随时吸入服药。
×
是药三分毒,感觉不舒服了再服药,按需服药就行,没必要天天用,还浪费钱。
这是不正确做法。治疗慢阻肺,药物是主要手段,坚持长期用药是关键。
➢规范用药能使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率减少40%,患者死亡率降低60% 。
➢规范用药能有效减少剂型加重次数、降低病死率,减轻疾病负担
长期规范用药更省钱。
➢每次急性加重平均花费为11598元,中国患者过去1年中急性加重次数达3次。
➢使用吸入药物,全年仅需3600-4000元,有些药物有公益援助项目,这样全年药物费用不到3000元。
×
吸入药物里面有激素,用多了有副作用。
我国权威指南指出:患者吸入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安全的。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慢阻肺有效、安全的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是强效的抗炎药,可以作用于多种结构细胞和炎症细胞,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
吸入药物吸入了没感觉,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吸进去?
最新指南指出,当症状、急性加重改善不明显时应首先评估吸入方法是否正确以及非药物治疗情况 。
能否正确掌握吸入药物使用会影响最终药物疗效。
➢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时,应先完成装药,然后尽量呼气直到不再有空气可以从肺内呼出,双唇包住吸嘴用力且深长地吸气,屏气5秒后,再恢复正常呼吸。
➢使用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时,先摇匀,尽量呼气直到不再有空气可以从肺内呼出,含着咬嘴用力按下并深吸气,屏气10秒或更长时间,然后再缓慢的呼吸 。
如果怀疑药物没有吸进去,应当去医院就诊并咨询医生吸入方法是否正确。
×
复诊需要挂号,太麻烦了。
为了让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慢阻肺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诊,让医生随时了解自己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自己获得最佳的治疗 。
除了遵从医嘱长期用药外,定期复诊也是慢阻肺治疗的一部分
➢建议病情稳定的慢阻肺患友,应该每月复诊1次,病情变化是随时联系或复诊 。
➢急性加重住院,那么出院后4-8周内一定要前往医院进行随访,并在3个月内进行再次随访。
最后,慢阻肺患友要牢记以下3点:
1.病情稳定时每月复诊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联系或复诊。
2.请正确使用装置,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
3.慢阻肺应长期规范治疗,谨遵医嘱按时用药。
2024.12.30
2024.12.10
2024.11.28
2024.10.21
2024.10.08
2024.09.30
2024.09.12
2024.09.06
2024.09.04
2024.08.30